欢迎访问查资料网,分享范文、生活妙招、学科知识、科普常识等!

空间距离礼仪 | 空间距离理论

查资料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们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个“适宜的空间距离”。学者们曾经对中国人讲话时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做过调查,发现在朋友、熟人间进行个人交谈时,双方的距离在0.5至1米之间;一般社交活动中双方距离在1.5米左右;某人对着人群讲话时,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上。

因此,假如在鸡尾酒会上,千万不要浑然不觉地在鸡尾酒会上把客户“逼”到墙角,你在和一位客户讲话时离他太近,他在心理上感觉不适,因此向后移动了一步,而你这时又跟上一步,那他又会在退后一步,这样的“探戈舞”会以客户找借口离开你作为终结。

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但它又是实际存在的。性别、年龄、相互间关系的远近、所处的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个人空间距离:我们和小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大人相比会更近一些;我们与同性之间的距离比和异性之间的距离要更近一些;我们和更熟得人站得更近一些;两个中国人可能比两个英国人站得更近一些。

空间距离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触摸可以分为职业型触摸、社交型触摸、友爱型触摸、亲密型触摸。医生检查病人、理发师触摸头部等都属于职业型触摸,这种触摸是不包含情感成分的,被触摸者通常被触摸者当成工作对象,即“非人”来看待。如果被触摸者在职业型触摸中体验到情感成分,可能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非礼”。社交型触摸包括握手和礼仪性质的拥抱等,通常见于工作交往之中,而亲朋好友久别重逢之后的握手和拥抱则属于友爱型触摸。医生有时需要用社交型触摸或友爱型触摸来表达对病人的尊重、友好和关爱,此时需要注意区分触摸对象、符合触摸情境,避免被患者误解。亲密型触摸只存在与两性交往中,在工作场合不应当出现。

我们对于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等一定要认真考虑,不可“轻举妄动”。商务人员在商务场合中,应当将触摸行为严格限制在职业型触摸和社交型触摸范围之内,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尴尬甚至不愉快的后果。

身体靠得太近、随意触摸都有可能侵犯别人的个人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侵犯方式——声音侵犯——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忽视。中国人喜欢“热闹”,在见到熟人时、开会时、聚餐时、打电话时通常都会大声说话,“人声鼎沸”的场景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国家交往场合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反映“受不了中国人的大嗓门”。在国际商务场合,通行的原则是:你和别人说话时,音量控制在“对方能听清楚你在说什么”就足够了。尤其是在机场、教堂、西餐厅、电梯里,“不用声音去侵犯别人”是一种基本的礼仪修养。

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时,必须结合当时的交往情境、关系深浅、对方个性、文化背景等因素做综合考虑。在西方,拥抱、亲吻是普通的社交礼仪,如果有外国客人过来拥抱我们,不一定就说明对方“轻佻无礼”。在阿拉伯两位男士之间的距离可能会近到我们的“亲密距离”范围内,如果有来自阿拉伯的男士过来拉住我方男士的手一直不松开,我们对此也不必“大惊失色”。同样,一个性格非常外向的女孩子和你的距离很近,也不一定就表示她喜欢和你亲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