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
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三法印” 和“因果报应” , 即:
① “四圣谛” 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 , 即真理的意思。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和解脱观,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的手段和方法。
② “八正道” 是把“四谛” 的进一步具体化, 指出了达到“涅槃” 境界的八种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见解) 、正思(正确思维) 、正语(正确的语言) 、正业(正确的行业) 、正命(正确的生活)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 、正念(正确的意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 。
③ “十二因缘” , 亦称“十二缘生” , 是苦、集二谛的延伸,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
④ “三法印” 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即“诸行无常” (世界万物变化无常) 、“诸法无我” (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 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和“涅槃寂静” (跳出轮回之苦, 达到忘我境界) 。
⑤ “因果报应” 。佛教观点认为, 人生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 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 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 今世一生的行为, 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其中的循环与因果关系称为“因果报应” 。
佛教的教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较深刻的影响。它和儒家的“入世” 思想及道家的“出世” 思想相融合, 形成了求“解脱” 的释家思想, 即从苦的此岸世界到乐的彼岸世界的文化心理。
经典
佛教的经典总集称大藏经。“大” 这里是一种褒义, 表示佛经的经典穷天地之极至, 无所不包。它由三大部分组成, 即经、律、论三藏, 故又称“三藏经” 。其中, 经藏是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语气叙述的典籍; 律藏是佛祖为约束佛教徒的言行而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 论藏则是历代佛教学者阐释佛经和阐发各宗各派学说的论著。主要佛经有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枠枟金刚经枠枟妙法莲华经枠枟观音经枠枟大方广佛华严经枠。
标记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 一个是表示吉祥万德的“ ” 的标记。武则天将其定名为“万” , 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 表示吉祥万德。另一个是法轮, 意为佛之法轮如车轮转动不息, 可摧破众生烦恼。
供奉对象
佛教的供奉对象有佛(意为“觉他、觉行圆满者”) 、菩萨(意为“自觉、觉他者”) 、罗汉(意为“自觉者”) 及护法天神等。